人才培养

您的位置:主页 > 人才培养 > 学术讲座 >

要认识、适应创新创业新常态

发布日期:2016-01-06 10:35浏览次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进入新常态。作为创新创业的微观主体,大众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政府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创新创业的管理与服务? 近日,我所、区域特色发展公共政策高校智库联合邀请我校兼职教授、MPA导师郑孝国博士在高校智库论坛上作专题交流。
 
如何认识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
      郑教授从“形而上”深入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层面分析,认为,创新创业体现着一个人(群体、国家)的价值观,如果他(们)的价值观带有公益性,那么他的创新创业过程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会就不会急功近利,这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一项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产品产生,一定是要有科研的系统规划和各领域专家的协同。从形而下来讲,大众创新创业是有时机的,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投资一个项目,一定要考虑项目技术成熟性可工程化、潜在市场的可行性。
政府如何有效作为
       政府需要适应创新创业的新常态,在服务与管理上转型。
       一是找准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资切入点。他认为,只要是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做。比如,在资金的引导上,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下不同的力气。政府要在天使投资上加大力气,引导个体参与、支持创业创新,这对新兴产业和社会的引导非常重要;对于风险投资,政府应该鼓励,但不应投资;而在PE股权投资阶段,政府就不要介入,但要鼓励形成新的产业。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上,他认为,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创新创业者,比如在孵化器的建设上,明确“服务谁?”这一问题,要让真正的创业者可以“进得来”。二是对待创新创业,要有慈悲心。做投资要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情怀,郑博士认为,政府和大众要容忍创新创业失败,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成功,他让你和社会知道——此路不通,避免你和他人重犯错误。三是让创新创业政策更接地气。做好规划,引导大产业、大企业创新。创新创业政策要注意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郑孝国博士结合他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和所思考的,运用大量案例,做了交流,深化了与会者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本次交流会,由我所所长郑庆昌教授主持,研究团队以及博硕士生与会交流互动。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 电话:0591-88261383

  • 邮箱:fjauss2003@163.com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备案号: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