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主页 > 成功案例 > 论文发表 >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长汀县城镇化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15-12-22 21:08浏览次数:
本组文章发表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科版)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长汀县城镇化发展研究
郑永平1,2,郑庆昌2*,张若男2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以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长汀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汀县城镇化发展现状、趋势与成效,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长汀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汀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其具体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分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综合开发、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等方面。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县域城镇化;长汀县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迅速提升,1978年至2011年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1]。但部分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未能兼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许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上来论述。生态文明的提出,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探寻一条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在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底至2012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两次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统筹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主要内涵的“长汀经验”,对于探索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以长汀县城、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中心镇、建制镇等区域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长汀县城镇化发展现状、趋势与成效,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长汀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是日本等发达国家的5-8倍[1-2];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远高于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土地城镇化代替了人口城镇化[1]。完成我国68% GDP的100个城市用电量占到了全国的58%,天然气(含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量占到了全国的75%以上[1]。当前,我国城镇化走的是一条低成本的依赖土地的道路,是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的不可持续的道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提出来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发展新形态,廖福霖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自然-人-社会符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3]。生态文明的建设既包含加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结构和实际行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4]。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框架中,就是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方面发展和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前,我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长汀县城镇化现状、趋势与成效
     (一)长汀县城镇化总体现状与趋势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隶属于龙岩市,地处闽赣边陲要冲,是福建省西大门;是著名的客家首府、革命老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长汀县下辖18个乡镇、29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2万人,是福建省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之一[5]。
       改革开放以来,长汀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934万元发展为2011年的111.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长率近13%[5-6]。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3.5︰26.8︰9.7演变为2011年的20.1︰47.1︰32.8[5-6]。其中,2007年二产比重达到35.2%[6],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一、三型,二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7]。由此可以判断,目前长汀县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随着长汀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长汀县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水平由2004年的28.8%提高到2011年的44.6%,年均提高近2.25%[5-6]。其中,2005年长汀县城镇化水平为31.5%[6]。根据诺瑟姆的理论,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为加速阶段[7]。由此可以判断,2005年起长汀县进入了城镇化加速阶段,目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初期。
      根据钱纳里提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世界发展模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3.9%和65.8%时,对应的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3.0%和48.8%[7]。根据该模型,可以判断出长汀县城镇化水平极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同期福建省平均水平相比,长汀县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均较落后(2011年福建省城镇化率为58.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52.7︰38.1)[6]。根据《福建省长汀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预测,长汀县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0.9%,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9.2%。综上所述,在未来的15-20年,工业在长汀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将占主导地位,城镇化水平将处于加速提升的阶段,但城镇化进程速度将明显快于工业化速度。在未来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将大量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将快速增加,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及城镇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局面将更为严峻。正确认识长汀县城镇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镇化路径,尤为重要。
     (二)长汀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长汀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统筹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良性互动,取得初步成效,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长汀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采取“大封禁、小治理”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1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4%,森林蓄积量由1024.82万m3提高到1288.83万m3;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97466.6 hm2减少到2011年的32246.66hm2,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5%-91%;已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村58个、市级生态村21个;林业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8]。
       2.生态产业体系初步规模。长汀县通过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与发展生态工业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生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采用“草牧沼果”生态开发治理模式,生态优先,种植果树,把治山与治穷结合起来,防止农民因贫困乱砍滥挖,造成水土流失反弹。以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的重点,积极引进“盼盼”、“远山”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采取减免税收、厂房贴租、成本供地、优化环境、服务靠前等一系列措施,让利吸引企业家到长汀投资办企,发展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生态产业,转移水土流失区群众,减轻生态承载压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压力。
      3.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长汀县县城建成面积由2006年的14.2 km2扩展到2011年的17.6 km2[9],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水利、环保及城市公共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一中心、四纵、五横、两环”交通网络不断健全,率先在龙岩全市实现100%建制村通水泥路,被评为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先进单位[9]。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已经启动,将实现景观建设、航道疏通及恢复旅游航运功能,再现古汀州的历史风貌。河田镇作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福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在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奠定了打造成为长汀县城市副中心的基础。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长汀县在城镇化建设中,统筹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比省规划提前3年实现“双高普九”目标,被列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和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全省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建设试点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推行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山林流转制度,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并给农民以税费减免、肥料补贴,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4286.5元提高到2011年的7085元,年均增长13.98%[9]。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仅在河田镇水土流失区,农户就建沼气池2463个,1.3万户居民做饭不再烧柴草[9],既防止了对生态的破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锅灶燃料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长汀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改革开放后,长汀充分利用自身的山区资源优势,初步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民经济新格局。但长汀县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较多,面临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环境承载有限、劳动生产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农业产值比重仍较高,现代生态高优农业比例偏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二产虽然占一定比重,但整体实力较弱,企业关联性较差;三产发展层次较低,特别是物流业发展滞后,经营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与工业发展不相匹配。具体以工业发展为例,除了集中布局在腾飞工业园区与河梁工贸新城内的大型纺织及机械电子工业企业外,城区和城郊部分仍然广泛分布着大量小型甚至微型的工作作坊,工厂污染和扰民严重,也给城镇交通组织、城镇管理带来不便。目前,工业用地面积达到590.59 hm2,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33.97%,已超过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标准的上限[10]。
     (二)受地理环境制约,城镇扩张能力有限
长汀地处山区,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制约,全县海拔在300 m以下的区域仅占县域总面积的7.26%,地形复杂,可用于建设的用地很少。据测算,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县域总面积的10% 左右,多呈零散破碎分布,实际可建设开发用地不足5%[10]。长汀的山区盆地地形增加了城市扩展中的基础设施及交通的投入成本。此外,山区盆地中特殊的小气候对于环境容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山区盆地中大气环流较慢,自净能力不强,需要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由于长汀县可利用地非常少,再加上基本农田保护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古城遗迹保护等限制因素,城镇发展选择的空间较小,中心城区的发展不能“摊大饼”,应因地制宜有序实施组团式发展模式。
     (三)城区规划欠科学,影响人居环境质量
       由于早期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了城区人口密度过高,用地较拥挤,居住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古城(旧城区)内各类设施和配套相对集中,承载了主要的城市功能,县城大部分人口集聚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显著高于整个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水平,高达182 人/hm2 [11]。由于长汀古城内现居住人口过多,造成建筑密度大、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狭小、交通拥挤等情况,严重影响古城内的人居环境质量。此外,居民自建房缺乏统一规划,相应设施配置不足,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既破坏了古城整体景观,又影响了房屋商品化进程。古城区人口集中,其生活废水及垃圾对汀江的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汀江河水电资源开发过量,大规模的蓄、引、提和人饮工程等的修建,以及森林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等,造成汀江径流量不断减少,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汀江(长汀段)水体污染加重,特别是汀江长汀城区段水质严重恶化,污染程度逐年上升。城区已有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足城镇规模扩张污水处理的需要。城区生活垃圾虽然实施了较好的卫生填埋,但收集系统不完善,敞开式垃圾收集点对附近街道产生污染,而且有沿河随意倾倒的现象,增加了河道淤积、水体污染和影响景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缺乏有效的治理。此外,古城区内城镇公共绿地十分缺乏。
     (五)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加大,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协调性不足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巩固的难度增大,对于生态环境仍然存在威胁。全县目前尚有近32246.66 hm2水土流失地未开展治理[12],而且这些水土流失地大都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种植、管护成本高;多为陡坡、深沟地形,经过常年雨水冲刷,土壤肥力差,植物生存条件差。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巩固难度大,其种植大部分为针叶林,林分结构单一、水源涵养能力低、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12]。由于近年燃煤、液化气等价格持续上涨,群众打枝割草当燃料的现象有所反弹,给封山育林工作带来新的压力。部分区域因为开采稀土矿、过度开发种植果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增大了治理难度,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仍不能很好地协调。
       四、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推进长汀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长汀县生态脆弱,以及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现实,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等有利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三者结合起来,走水土保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明确功能区定位,优化城镇布局作为核心,把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主要内容,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把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与氛围营造作为重要保障,探索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城镇化健康发展之路。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
明确功能区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长汀县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态治理有效推进的协调发展新格局。(1)按照城镇吸引辐射的腹地范围,进行必要的乡镇撤并,突出强化极核的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各级中心城镇集聚;对于中心城区和处在发展轴线的城镇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对于列入控制开发区和强制保护的乡镇,应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开发,以保持长汀未来发展的后续优势(表1、表2)。(2)推动中心城区南下北拓,加快发展大同镇、河田镇、策武乡,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城区人口承载能力;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发挥中心城区对卫星城以及广大农村发展的引导作用和资源调配作用。(3)发挥卫星城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集聚经济和人口中的作用,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城镇从松散型向集聚型转变,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河田省级、新桥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建设。


表1  2015年长汀县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Table1  Urban grade and scale structure of Changting,2015
等级系列 乡镇个数 城镇人口 乡镇名称
中心城市 1 18万 汀州城区(汀州镇、大同镇)
市级重点中心镇 2 1.5-3万 新桥镇、河田镇
重点镇 3 0.5-1万 古城镇、南山镇、涂坊镇
一般镇 4 <0.5万 濯田镇、童坊镇、馆前镇、四都镇
乡集镇 7   红山乡、庵杰乡、羊牯乡、宣称乡、策武镇、铁厂乡、三洲乡
资料来源:福建省长汀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
注:长汀县河田镇和新桥镇2009年被列入龙岩市中心镇建设试点;河田镇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
 
 
表2  2030年长汀县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Table1  Urban grade and scale structure of Changting,2030
等级系列 乡镇个数 城镇人口 乡镇名称
中心城市 1 35万 汀州城区(汀州镇、大同镇、铁厂乡)、策武片区、河田片区(河田镇、三洲乡)
市级重点中心镇 1 3.5万 新桥镇(新桥镇、庵杰乡)
重点镇 4 0.5-1万 南山镇、涂坊镇(宣称乡、涂坊镇)古城镇、濯田镇(濯田镇、羊牯乡)、
一般镇 4 <0.5万 童坊镇、馆前镇、四都镇、红山镇
资料来源:福建省长汀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
 
     (二)分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综合开发
       根据不同的生态资源状况将县域生态划分为治理核心区、重点保护区、优先开发区等区域,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保护开发措施,最终实现治理、保护、开发同步推进[13]。(1)把尚未完成治理的区域,以及因自然等因素造成植被、生态破坏的区域,作为“治理核心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2)把已经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区域,以及生态承载力较弱的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区”,在采取传统封禁保护等有效办法的同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观赏园、农业观光园等措施,进行更为严格的保护。(3)把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较好,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的区域,作为“优先开发区”,以建设生态产业园、生态科教园等专业园区的方式,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和旅游产业,为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强有力的配套和支撑[13]。
     (三)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
       促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协同推进,围绕“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等生态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发展道路。(1)以生态技术路线支撑传统农业改造,开发与改造生态果茶园,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打造形成一批符合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具有显示度的品牌产品。(2)大力推进纺织、稀土精深加工、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与优化升级,增强环境友好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3)按照建设生态经济的综合枢纽的要求,建立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配送体系,推进以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4)统筹城乡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实施“优二进三”,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新的城市业态;引导产业发展园区化,避免各区域工业“遍地开花”、产业无序粗放发展,实现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
       把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治理与发展齐头并进,发展与惠民同步并行。(1)加快推进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老城区部分功能外迁,改善老城区交通状况,完善新城区路网,大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宜居城镇,提高城镇集聚带动功能。(2)围绕各乡镇生态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农村家园清洁项目,完善农村垃圾、生活废弃物收集及安全处置系统,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等生态新型能源,促进生态修复,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3)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压力,按照宜留则留,宜迁则迁的原则,推进实施造福工程,对在生态不适合居住,如边远、重度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点或重要水源地保护地区[12],逐步实施生态搬迁,并向中心镇等区域集聚。
     (五)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协作的机制,形成合力,增强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支持能力。(1)在城镇化建设中注意引导资金向生态建设领域倾斜,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省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资的生态建设新格局。(2)建立健全实现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重点围绕城镇化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制定、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办法、细则、规定和规范性文件,从根本上防治人为活动特别是经济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破坏。(3)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着力培育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的决策环境,搭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建立专家参与、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决策委员会,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4)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技术联姻、人才引进的协作机制,注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信息化建设,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多层次多途径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副主席关于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总结推广“长汀经验”,并融入到长汀县城镇化建设中来,形成推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各镇区主体功能定位,探索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评价考核领导与干部的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正确的政绩观有机统一起来。(3)发动公众参与,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及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融入到居民生产生活中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4)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建立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完善公众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社会监督,让公众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长治市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
[EB/OL].(2013-01-14)[2013-01-27]. http://bz.ccxtd.com.cn/shtml/szbz2/20130114/162337.shtml.
[2]半月谈网.“地耗”之痛:GDP每增长1%土地占用量是日本的8倍
[EB/OL].(2011-02-17)[2013-01-27].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17/c_121090691.htm.
[3]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27
[4]中国证券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部署明年六大任务[EB/OL].(2012-12-17)
[2013-01-27].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4,20121217263833890_2.html.
[5]中共长汀县委办公室课题组.做大做强“3+2”主导产业的对策研究
[EB/OL].(2012-04-01)[2013-01-28].http://www.lyzys.gov.cn/xyjj/dscy/201204/t20120401_218132.html.
[6]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1
[EB/OL].(2012-08-22)[2013-01-28].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12/index-cn.htm.
[7]李苗.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44-145
[8]钟臣彪.长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4%
[EB/OL].(2012-07-31)[2013-1-28].http://www.ctw.cn/article/article_58391.html.
[9]李善昌.长汀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EB/OL].(2012-01-02)[2013-01-29].http://www.longyan.gov.cn/zwpd/gzbg/sxzf/201210/t20121015_250321.htm.
[10]长汀县规划设计院.长汀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EB/OL].(2012-08-31)[2013-01-29].http://bbs.66163.com/thread-6200145-1-1.html.
[11]裘行洁,祁毅,徐建刚.福建长汀古城保护与新区协调发展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3):47-57.
[12]徐文辉.福建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SWOT分析与对策[J].林业建设,2012(5):61-66.
[13]兰思仁.努力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做好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思考[N].福建日报,2012-01-31(10).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 电话:0591-88261383

  • 邮箱:fjauss2003@163.com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备案号: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