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主页 > 成功案例 > 论文发表 >

传承弘扬"3820"战略思想精髓

发布日期:2021-05-12 18:21浏览次数: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是福州传承弘扬“3820”战略工程精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建设福州都市圈是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国家“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推动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使命担当。现代化国际城市和福州都市圈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奋进“十四五”,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坚持“市圈联动”,高水平建设福州都市圈,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叶诚/

 

 

市圈联动”的战略意义

 

1.“市圈联动”是“3820”战略工程的题中之义

 

上世纪 90 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谋划制定并推动实施“3820”战略工程。“3820”战略工程总目标是将福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布局是建成“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促进闽江流域和闽东北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服务功能的城镇体系和城市圈”。“3820”战略工程总目标和战略布局不仅擘画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还蕴含了福州都市圈、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战略布局以及“市圈联动”的战略路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阶段,更高水平上传承弘扬“3820”战略工程精髓,要更深入把握其丰富内涵、更深刻领会其战略意旨,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为福州指引的方向走下去,以福州都市圈引领带动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为抓手,“市圈联动”,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夜色中的鼓楼商圈。池远/

 

2.“市圈联动”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部署

 

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2019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求是》发表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国家发改委 2019 年《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2 年在城市群内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到 2022 年取得明显进展、2035 年形成若干有世界影响力的都市圈。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明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提高 1 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成为新时代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家发改委 2020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支持福州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 年)》已经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建设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要统筹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市圈联动”,以福州都市圈为抓手,以福州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为重点,全面提升省会城市能级,引领带动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

 

 

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建设联动的战略目标

 

根据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都市圈培育发展的部署等重要节点,按短、中、长期三个阶段确立新时代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步骤,坚定不移沿着“3820”战略工程指引的方向,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

 来源:影像福州

 

1. 短期目标。面向 2022 年(党的二十大),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以服务新发展格局、畅通内外循环、释放都市圈结构性潜能为方向,以新区新城建设为引擎,以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都市圈推进机制建立为先行,推进福州市与莆田、宁德、平潭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基本形成以福州为核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福州都市圈发展格局,加快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促进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

 

2.中期目标。面向2025年(“十四五”规划),以实施强省会战略为带动,加快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优化布局与协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互补和跨界地区融合发展,以福州中心城市引领福州都市圈、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形成,福州都市圈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

 

3.长期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都市圈更加成熟,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海峡城市群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以福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海峡城市群,海峡城市群成为两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海丝建设、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基本建成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为 2050 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扎实基础。

 

 

推进福州都市圈与现代化国际城市联动建设

 

(一)加快都市圈同城化建设

 

把福州都市圈建设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作为福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抓手来推进,着力“十四五”开局,加快推进福州都市圈同城化建设。

 

1. 强化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建立高位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福州都市圈发展领导小组,福州市与都市圈成员单位建立福州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规划引导,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发挥省直部门和福州都市圈成员单位的作用,研究出台福州都市圈发展行动计划,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配套文件;发挥福州市在福州都市圈跨区域规划中的主体作用,编制实施福州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发挥福州市和都市圈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研究出台各自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保障2022 年福州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2.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以闽江为纽带、以闽江口为重点,重构“福州 - 莆田 - 宁德”闽江口金三角。二是以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优化都市圈产业分工与布局,加快福州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莆田、宁德、延平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发展。四是推动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合作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共治共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围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洋开发、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策划形成一系列国家、省、市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二)全面提升福州中心城市能级

 

建设福州都市圈要全面提升福州中心城市龙头能级。深入贯彻落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围绕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突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海丝核心区建设这两个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元素,实施强省会战略,实现空间、人口、经济规模倍增式跨越,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发展引擎,引领福州都市圈发展,稳步提升福州市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海峡城市群的首位度、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东南汽车城。张人峰/

 

1. 提升都市圈龙头能级。“十四五”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现代城,打响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实施党建引领、科教兴城、龙头扶引等九大专项行动。当前要突出,一是高质量建设新区新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产城港人融合,把新区新城建设成为产业高端、生态绿色、幸福宜居、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引擎、福州城市沿江向海发展的新中心。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个“三创园”建设,加快“三个福州”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实施内循环培育工程、外循环带动工程、双循环示范工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四是积极推进政行区划调整,闽侯撤县设区,鼓楼台江合并,连江部分区域纳入中心城区。五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推进福州东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 展现首位担当。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围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伟大复兴中国梦三大国家使命,牢牢把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把握海丝核心区建设的战略主动权,在资源配置、服务供给、产业创新、城市提质等领域布局建设支撑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工程和项目,布局展现全球城市功能的工程和项目,打造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 500 万的海峡城市群首位城市。新区新城建设和主城区改造提升联动,拓展福州市发展空间,优化“新城区”区域分工功能,重点疏解“旧城区”的非省会功能并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推进“新城区”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并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转型,福州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省会前列、进入全国城市前列。

 

|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 电话:0591-88261383

  • 邮箱:fjauss2003@163.com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诚智楼A栋三层 备案号:区域特色发展智库 网站地图